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奋斗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激励无数革命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支柱。红色家书是诠释革命烈士理想信念的生动素材,每次品读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张太雷:谋将来永远幸福
张太雷,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卓越领导人,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1919年,张太雷投身五四运动,其间结识李大钊,接触并信仰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10月,他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从此踏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1921年初,张太雷前往俄国伊尔库茨克,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书记。其间,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等会议,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舞台上展示即将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张太雷与妻子陆静华的诸多通信中,唯一存世的一封是1921年初他在赴俄途中写的。在信中,他谈到自己思想上的转变,认为做官发财容易使身体、道德变坏,决心放弃“明年去考高等文官考试”的想法,立志到“外国去游学求一点学问,将来可以享真正幸福”,希望“母亲也享真正幸福”。匆匆远行,他事无巨细地关照家中大小事务,叮嘱妻子不要担忧没有钱,“母亲年老亦应当吃好一点,穿好一点,你可劝劝母亲说不要过省,不然我在外如何安心呢?”他还时刻挂心妻子的学习,鼓励妻子“趁这个时期中用一点功”,“一定要进学堂”,学最擅长的功课,“学一点普通常识”,懂一些“历史地理理科”,通过学习使自己独立。
张太雷的家书中满是对家庭的眷恋和不舍,但革命者的信仰超越了亲情和生命。他从自己的小家庭走出来,向着大国大家的幸福走去,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与叶挺、叶剑英一道组织领导广州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猛烈反击。次日下午,张太雷在去往前线途中遭到袭击,不幸中弹身亡,年仅二十九岁,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誓言。
郭亮:善抚吾儿,以继余志
郭亮,被毛泽东称为“有名的工人运动的组织者”。郭亮从小就好学多思、正义凛然。1912年,年仅十一岁的他就写下《问问社会》的新体诗,表达对世间不平之事的疑问和不满。1916年,当他在长沙街头看到被杀害的革命党人的头颅时,愤然写下:“湘水荡荡不尽流,多少血泪多少仇?雪耻需倾洞庭水,爱国岂能怕挂头!”1920年,郭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随后加入新民学会、湖南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1年,郭亮经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投身工人运动。1922年8月,郭亮被派往湖南岳阳从事铁路工人运动,组织成立粤汉铁路岳州工人俱乐部,随后参与领导发动了震撼全国的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8年1月,郭亮任中共湘赣边特委书记,化名李材在岳阳开了家“李记煤栈”作为特委机关,继续领导工农开展武装斗争。
1928年3月27日,因叛徒告密,郭亮在岳阳翰林街的煤栈被捕。28日深夜,敌人对郭亮进行秘密审讯。审讯人员追问党的组织情况,郭亮淡然回答:“开眼尽是共产党人,闭眼没有一个!”他的回答激怒了审讯人员,对方威胁他:“你不说,我会严刑拷问的!”“家常便饭。”“我要砍你的头!”“告老还乡。”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都无法撼动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仰,一问一答间尽显革命者的铮铮铁骨。29日,国民党反动派因十分害怕郭亮在群众中的巨大影响,不及再审便将年仅二十七岁的郭亮秘密杀害。
临刑前,他匆忙写下给妻子的诀别信,“灿英吾爱:亮东奔西走,无家无国,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信仰坚定,并激励儿子继承父志,继续从事革命斗争。郭亮义无反顾投身工人运动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的革命理想,让人动容。
彭湃:从此永别,望妹努力前进
彭湃,中国农民运动著名领袖,毛泽东称赞他是“农民运动大王”。1917年夏,彭湃赴日留学,没有按家人的想法做官赚钱,而是加入建设者同盟、劳动者同情会等进步组织,发起成立赤心社,倒贴家产进行“社会革命”。1921年5月,他回国不久就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火速投身革命事业。1922年,彭湃在广东海丰与五位青年农民组成全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六人农会,开始从事农民运动。1924年4月初,彭湃抵达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开办农讲所、领导农民斗争,赴东江参加东征,活跃于领导农民反对地主武装斗争的各个舞台。1927年10月,彭湃在海陆丰领导武装起义,建立海陆丰苏维埃政权。
1929年8月24日,由于叛徒出卖,彭湃在上海被捕。在狱中,敌人用尽酷刑,致使彭湃“晕去九次,手足俱折,身无完肤”,但他视死如归,始终焕发着坚贞的革命气节,无比坚定地相信将来一定能够推翻反动统治,建立全中国的苏维埃政权。在狱中,他写下两封绝笔“家书”。一封是给党组织的最后汇报,简单而清楚地报告了各同志被捕后的情况,并嘱咐“兄弟们不要因为弟等牺牲而伤心”;另一封是给妻子的诀别信,信中写道,“冰妹:从此永别,望妹努力前进。兄谢你的爱!万望保重,余言不尽!”两封书信,寥寥数语,满是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家国情怀和对革命事业的崇高信仰。30日,年仅三十三岁的彭湃高唱国际歌毅然奔赴刑场,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
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先辈们依着理想而活,为了理想而死。在他们的心中,理想的力量早已超越利益、超越恐惧。如今,我们享有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要时刻铭记烈士们的遗愿,矢志不忘他们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