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当前,国际格局深刻变革,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要求我们洞察国际传播形势,并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经验。回望党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历程,其战略意识的系统性萌发可追溯至土地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党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在革命根据地和海外构建报刊矩阵,在国统区搭建隐蔽传播通道,在沦陷区开展抗争叙事,初步形成多线并进的立体化传播格局,有效提升了党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树立战略意识,打破国际传播壁垒。土地革命时期以前,党尚未树立明确的国际传播意识。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宣传机构遭到严重破坏,宣传鼓动工作一度陷入停顿状态。面对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妖魔化宣传,党的声音难以传递至国际社会,更遑论争取国际支持。为改变这种状况,党在六届二中全会强调在目前政治形势下加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忽视宣传工作,是党在全部工作上一个大的损失”“党必须加紧宣传工作,积极与以往的弱点斗争,方能适应目前革命形势的需要”。此后,外宣工作被提及的频率日益增加,一些党的通告、宣言、决议案等也注意面向国外或境外发表。同时,先后成立多个兼具外宣功能的对外交往机构,如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政权人民外交委员部”,延安初期“在西北办事处下设立外交部”等。
善借“外力”“外嘴”,开拓国际传播局面。一是借力共产国际开展国际传播工作。土地革命时期,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党在国内开展国际传播的空间十分逼仄,实质上承担着相应协调组织任务的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代表团依托共产国际的各种国际交往平台,借用其创办的《共产国际》《国际新闻通讯》等刊物,大力宣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同时,由代表团主持创办的《救国时报》和《全民月刊》,也成为党在海外进行宣传和统战工作的中心阵地。二是广泛吸纳国外进步人士参与国际传播。典型的事例是中共中央落脚陕北后邀请外国记者到苏区访问。此外,在特定情形之下,党还直接吸纳外国进步人士从事国际传播,如西安事变期间邀请德国人王安娜参与西安广播电台对外英语广播。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不仅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效,也弥补了当时外宣人才和条件匮乏的短板。
兼用多种传播方式,打通公开与隐蔽渠道。一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国内外铺展。大革命失败后,党一方面开拓了赣南闽西苏区,一方面在白色恐怖之下努力做好国统区工作。无论在苏区还是国统区,党均对开拓国际传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尝试,印发相关文件并组建起多个宣传机构,如苏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国统区秘密组织的中国工农通讯社。即使在已沦陷的东北地区,中共满洲省委和东北抗日义勇军等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对外宣传。党内干部还常常采用化名、笔名的方式发表文章。二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的拓展性运用。中共六大闭幕后党开始在共产国际设立代表团,其间,瞿秋白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纪念彭湃》和《中共党史纲要大纲》,邓中夏撰写了《中国职工运动材料汇录》《苏兆征传略》及《中国职工运动简史(1919—1926)》(未完稿)等著作。这些著作成为宣传中国革命的重要材料。组织传播方面采取的形式主要是出席重要国际会议。据不完全统计,仅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三届二十三人,出席共产国际、联共(布)会议就达十五次,一百人次以上。
这些探索与实践,对于今天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国际传播工作绝境逢生,其发展态势与党正确路线方针的形成是一致的。1931年之前,党面临的严峻的生存风险以及当时的党内错误路线,使得对内的“很多政策在制定不久之后都流产中辍”,更无力构建专事国际宣传机构。随着根据地事业的发展和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国际宣传逐渐得到重视,多线并进的立体化传播格局逐步搭建。新时代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中国故事、中国理论、中华文化要在国际交流与互鉴中走向世界,必须继续发扬党的这一政治优势,不断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完善国际传播工作体制机制,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开创国际传播新局面,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创新国际传播方式,建好新变化下的传播链路。土地革命时期,党通过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形式,以借力共产国际、派遣党内优秀人才旅外等多种方式拓展国际传播渠道,突破了国民党的一道道封锁,才使中国的真实情况和国民党的反动本质逐渐被国际社会所知悉。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西方国家通过媒体、智库、社交平台等渠道,试图构建涉华负面叙事。另一方面,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迭代更新,信息传播载体和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我们必须以系统性思维构建更具韧性的传播体系,建设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传播矩阵,将技术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国际传播效能,推动国际传播从“被动应战”到“主动引领”的跨越。
培育发掘坚守“中国心”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与国际传播阵线的国内外铺展相适应,土地革命时期参与国际传播的群体构成也呈现多元化特点。除党的领导人外,还吸纳了爱国民主人士、国际友人。就数量而论,留学生和海外华人华侨占比最高,他们是沟通中国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重要桥梁。新时代的国际传播更应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建立一支具有坚定信念、专业化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国际传播从业队伍的传播力,既能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又能结合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同时,要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建设起广泛的国际传播“统一战线”,邀请更多“新时代的斯诺”,探索外国人讲中国故事的新路径。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