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党史学习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战略地位与历史贡献

来源: 时间:2025-09-01 09:44【字号: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与正义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历史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创建的华北敌后战场的一个战略区,是抗日战争结束时,八路军和新四军各一部进军东北,尔后新四军主力由华中北上的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

山东省地处太行山以东、黄河下游,南达陇海铁路,北靠渤海,西部由北至南依次与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省接壤;东临黄海,山东半岛伸入黄海和渤海之间,为平津海上的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巩固、坚持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全国抗战形势的变化,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范围不断被调整。

1937年7月,山东处在国民党山东政府统治下,中共山东省委刚刚恢复重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尚未建立。创建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一支抗日的武装部队。1937年7月至1938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为主和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先后领导举行了无数次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著名的十大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即冀鲁边抗日武装起义、鲁西北抗日武装起义、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鲁东抗日武装起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鲁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泰(安)西抗日武装起义、鲁南抗日武装起义、(微山)湖西抗日武装起义。其中,鲁南和湖西抗日武装起义,是由中共河南省委属下的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领导的。在此期间,中共山东省委于1938年5月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统一领导包括原山东省委所属地区和河南省委属下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领导的鲁南、湖西部分地区。这些人民抗日武装起义,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

1938年6月,鲁西北地区划归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领导。同年10月,冀鲁边人民抗日武装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五支队、第一二九师津浦支队,统一正式合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

至1938年12月,除冀鲁边和鲁西北两地外,山东省大部和江苏省一部人民抗日起义武装统一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辖十个支队和两个团,共二点四五万人。另有地方部队一万余人,成为一个在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创建了辖有鲁中、鲁东南、清河、胶东、鲁南、湖西和泰西等地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得到中共中央军委的高度评价。

同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建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统一领导八路军山东纵队和第一一五师主力这两支部队所在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梯次挺进山东后,与山东纵队共同巩固、坚持和发展了山东抗日根据地。

1939年8月1日,八路军第一纵队成立,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指挥山东纵队和第一一五师进行多期整军,进一步巩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

1941年,华北敌后抗战进入严重困难阶段,根据全国抗战形势和斗争任务的需要,包括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内的华北敌后战场所辖部队和地区多次进行了调整。7月7日,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三旅兼鲁西军区划归八路军总部直辖的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鲁西抗日根据地也随着划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同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遂划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2年冬,教导第四旅兼湖西军分区编入冀鲁豫军区,湖西抗日根据地也随着划归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至此,山东省一分为二,境内津浦铁路以东和江苏省境内陇海铁路以北地区,属于山东抗日根据地;境内津浦铁路以西地区,属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与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北敌后战场的四个战略区。一直到1945年9月2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这种格局基本没有变化。

山东省境内津浦铁路以东的山东抗日根据地,与津浦铁路以西先后属于山东、冀鲁豫、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鲁西地区两者构成的全省行政版图,成为中国抗战最后胜利时唯一的全省完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省份。正如毛泽东所评价的:“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

充分认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地位与历史贡献,必须全面深刻了解中国抗战的几个宏观问题

中国抗战究竟是十四年还是八年?

从共产党和人民抗战立场来说,中国抗战是包括1931年至1937年前六年局部抗战和1937年至1945年八年全国抗战,共14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四个半多月中,日军基本上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继而侵占了热河省(今河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共达一百三十五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国土。从此,东北近三千万同胞陷入苦难的深渊,开始了长达十四年水深火热的生活。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1932年的上海淞沪一·二八事变和1935年的华北事变,企图制造第二个伪满洲国。

在上述情况下,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降低为次要矛盾。国民党部分军队中的爱国官兵不畏强敌、浴血奋战,进行了第一次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和绥远抗战,尤其是第二十九军大刀队扬威长城喜峰口。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步步进逼,继中国东北国土沦陷后,华北、华中部分权益相继丢失。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推动着局部抗战进程。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起,中共满洲省委、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抗日决议、通电、宣言和宣战训令。在事变前后,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赵尚志、魏拯民、冯仲云、赵一曼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由关内到达东北。九一八事变后,他们或直接创建反日游击队,开展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和开辟敌后战场,或投身参与组织领导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工作,有五百余名共产党员、团员参加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一度发展到五十余万人,活动在一百余个县,掀起了东北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随后,共产党领导了以1935年一二·九运动为标志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主导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倡导和推动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独立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三万余人,成为坚持东北和中国局部抗战的主力军,迟滞了数十万日军全面侵华的步伐,在战略上配合了全国抗战的到来。随后,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十一个军,进而一直坚持抗战到底,配合苏联红军解放东北,直到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及其前身,是全国唯一一支坚持中国抗战达十四年的人民军队。

全面抗战和全国抗战的内涵与外延有何不同?

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是全国抗战时期,而不是全面抗战时期。全国抗战,是相对于局部抗战而言的,是从地理范畴上进行区分的,指抗战的地域不同。1931年至1937年的中国抗战,主要是在包括东北和华北、华中部分地区的中国局部地区进行的,而1937年至1945年的中国抗战是在全国范围展开的。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时隔四个月,即1937年11月,太原、上海失陷后,仍是处在从片面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过渡时期中,片面抗战已无力持久,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

全面抗战则是相对于片面抗战而言的,根本的区别是指参加抗战的成分不同,其焦点为国共两党两军是否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一场人民战争,这是一个关系到抗战政治倾向和民心向背的抗战路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而国民党则主张和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军队和外援的片面抗战路线。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战略地位分别是什么?

对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战斗的敌后战场,社会上存在一种望文生义的说法:认为敌后战场就是在后方,而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则是在前方作战,这是对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严重误读或曲解。

八年全国抗战,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战略阶段。在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的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犬牙交错。国民党、国民政府和军队对抗战是比较积极的,发挥了主力军和主战场的作用。同时,八路军和新四军分别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发挥了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战略支队作用,从而共同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和一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1938年10月以后,为抵御日军的进攻,国民党军仍进行了一些会战,如随枣、常德、长沙、中条山、衡阳、滇缅等,遏制了日军进攻的势头。许多国民党军将士在抗战中英勇杀敌,壮烈牺牲。

众所周知,日本帝国主义基本上侵占了中国东部地区,但事实上主要是点线占领,即大中城市和主要铁路、公路交通干线;而广大的小城镇和农村,正是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与人民群众,通过直接与日军浴血奋战,得以不断收复,从而形成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广阔的抗日根据地,亦称敌后战场。事实表明,敌后战场在敌人占领区内,恰恰是战斗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和心脏地区,也就是中国抗日的最前线。

日本帝国主义被迫转入长期战,由以打击正面战场国民党军为主,逐渐转移其主力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人民军队。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成为日军的重点作战对象。处在抗日前线的共产党及军队进行的游击战争,尽管普遍仗小,但次数多、作用大,积小胜为大胜,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无穷力量,成为中国改变敌强我弱战争形势和力量对比大小的主要作战形式。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大显神威,铁道游击队、雁翎队和敌后武工队层出不穷。从全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起,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坚决执行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华南的战略方针、任务和十大政策,抗击了关内侵华日军百分之五十八至百分之七十五的兵力及伪军百分之九十至百分之一百的部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由1937年全国抗战开始时的十一万余人,发展到1945年9月中国抗战结束时的一百三十二万人,敌后军民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军,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对于夺取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全国抗战中的战略地位

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全国抗战中的战略地位,可以高度概括为三个“第一”。

冀鲁边区举行的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和成立的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分别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关内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和创建的关内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战进入局部抗战阶段,共产党在东北参与组织领导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和直接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举行了无数次人民抗日武装起义。1936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这一番号正式使用。这些中国共产党参与或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和成立的人民抗日武装,显然是在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前局部抗战阶段。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天)津南、鲁北的冀鲁边区,成为日军实现“速战速决”战略方针,展开华北战略进攻、沿津浦铁路南侵的首当其冲之地,成为抗日的前线。7月15日,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冀鲁边人民举行的人民抗日武装起义,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关内第一次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同日,正式宣告成立的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也是关内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

八路军、新四军虽然是人民军队抗战的主力,但先后改编于1937年8月和10月,实际晚于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成立于1937年8月1日,也没有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成立得早。

山东抗日根据地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共同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打响了战略反攻中局部反攻的第一仗。

1943年夏秋之交开始的战略反攻,分为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而战略反攻,主要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的反攻。这一行动,是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滨海、鲁中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始的。

据相关史料,一般地称由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和第一二九师兼太行军区、冀南军区,于1943年夏秋之交发起的卫(河)南、林(县)南战役,首先进行的攻势作战开始局部反攻,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实际上,1943年夏秋之交,山东军区的滨海军区发起的抢占诸(城)日(照)莒(县)山区和鲁中军区的沂鲁山区战役,是山东军区集中兵力、抓住时机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协同作战。这次作战基本上控制了诸(城)日(照)莒(县)山区、沂山山区全部和鲁山山区一部,打通了两个山区之间及与胶东区之间的联系,极大地改善了八路军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形势。这与冀鲁豫军区的卫(河)南战役、第一二九师兼太行军区的林(县)南战役,共同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局部反攻的序幕。

滨海军区发起的抢占诸(城)日(照)莒(县)山区战役始于1943年7月5日,鲁中军区的沂鲁山区战役始于7月12日,卫(河)南战役始于7月30日,林(县)南战役始于8月18日。事实表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滨海、鲁中和胶东军区等发起的抢占诸(城)日(照)莒(县)和沂鲁山区战役,早于卫(河)南、林(县)南战役,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第一次展开的局部反攻作战,打响了战略反攻的第一仗。

山东抗日根据地领导人第一次提出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称国民革命军、工农革命军和中国工农红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称谓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亦称华南抗日纵队)和东北抗日联军。从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先后称解放军、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

解放军的称谓,最早是由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少奇于1944年8月20日在中共中央军委高干会议上提出来的。他说:“正规军、游击队合起来叫‘解放军’,或加之为国民革命军解放军。”但人民解放军的称谓,则是由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第一次提出来的。1945年8月15日,罗荣桓提议将部队番号改为人民解放军。19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复,山东军区机关改称“山东解放军总部”。随即,山东军区部队主力统一改编成山东解放军八个师、十二个警备旅。随着战争形势发展和进程推进,各战略区野战兵团迅速组建和扩大,部队正规化建设的趋势不断加强,集中性和统一性的要求逐步提高,这不仅在指挥关系和编制体制方面反映出来,而且在称谓的规范统一问题上也得以体现。1946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为实现一月停战协定及政协决议而斗争》的社论,第一次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后,全军部队番号逐步统一起来。

山东抗日根据地人民在全国抗战中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时,具有华北唯一的一支红军游击队。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在中共山东省委为主领导的十大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其中,中共胶东特委以走出山沟密林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作为天福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华北保存下来的唯一一支红军游击队。当时,华北地区包括山东、山西、河北、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一部)、察哈尔省(今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和北平(今北京)、天津两市。

天福山起义人民抗日武装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作为骨干力量,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洗礼,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全部整编为十八个集团军时,仍保持有第二十七、第三十一和第四十一集团军,这在全国任何一个地级地区是唯一的,与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时具有华北唯一的一支红军游击队是分不开的。他们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涌现出“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塔山英雄团”等许多著名的英雄战斗集体,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建立了丰功伟绩。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唯一贯彻“敌进我进”方针、实行“翻边战术”的抗日根据地。

1941年敌后抗战进入严重困难阶段后,日军华北方面军为了配合其“扫荡”,依托铁路、公路和据点,或以“扫荡”为先导,突入抗日根据地内部,然后向四周扩张,进行跃进“蚕食”;或大量扶植伪军、伪政权,并利用汉奸和特务,对抗日根据地边缘区和游击区进行边缘“蚕食”。在这种形势下,华北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人口减少,山东抗日根据地也遭受了严重损失。如鲁南抗日根据地,1941年较1940年面积缩小一半。至1942年年底,抱犊崮东南的基本区被压缩到仅余10余个村庄,成为南北十余里、东西一线穿的狭小区域。

为了打击“扫荡”和“蚕食”之敌,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紧密依靠中共地方组织和人民群众,以武装斗争为中心,把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隐蔽斗争与公开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展开了全面反“扫荡”和反“蚕食”斗争。尤其是第一一五师政治委员罗荣桓结合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具体情况,创造性提出了“敌打到我这里来,我打到敌那里去”的“翻边战术”,大力贯彻“敌进我进”的方针,逐步取得了对敌斗争的主动权。

海陵是滨海抗日根据地设立的新县,地处赣榆、海州和郯城间。1942年11月上旬,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等部,连克日伪军据点十六个,恢复了大部分地区。1943年1月中旬,教导第二旅主力,奔袭郯城,歼日伪军一千余人,攻克据点十八个。随后,第一一五师将“翻边战术”推广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各地区,对变日军后方为斗争前线、改善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全国唯一贯彻“敌进我进”斗争方针、实行“翻边战术”的抗日根据地。

山东省人民政府是全国唯一的以一个自然行政省份命名的省级人民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7月26日至8月26日,山东抗日根据地各界联合大会在鲁中青驼寺召开,选举成立了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这是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也是在省级政权建设上的一大创举。至1940年年底,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展到面积三点六万平方公里,人口达一千二百万。

1943年3月,山东抗日根据地(1944年12月后亦称解放区)实现了党政军民一元化领导,得以进一步发展。1943年8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称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1945年8月13日,山东战时行政委员会改称为山东省政府,黎玉任主席。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抗战开始后,先后于1937年9月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1938年1月成立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和1941年7月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省一级的人民抗日政府,但这均在几省的边界地区,而先后成立的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和山东省政府,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的唯一的以一个自然行政省份命名建立的省级人民抗日民主政权。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