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人民以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血战到底的必胜信念,彻底打败了日本法西斯主义,取得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正义事业史册上。在这场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高举抗日旗帜,积极倡导、有力推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站在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列,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最早宣传动员者和组织实施者
中国共产党最早发出全民族抗战号召。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随后,《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等宣言、决议、告全国同胞书等联袂而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野心,谴责国民党政府卖国、侮国的不抵抗政策,号召全国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1932年4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这比国民党政府正式对日宣战要早9年。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的登高疾呼,对唤醒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激励中华儿女的奋起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率先组织开展抗日行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与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中共中央于10月12日发出《关于满洲士兵工作的指示》,作出建立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支援和联合各抗日组织和军队共同抗日的指示。中共满洲省委陆续派出省委、省军委及有关方面的负责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奔赴东北各地开辟游击区,到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游击队已经发展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力量。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致中共满洲省委指示信》,即“一·二六指示信”,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并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倡议,从1936年初到1937年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陆续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驰骋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各个抗日战场,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粉碎敌人的多次“讨伐”,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和支援国民党爱国军队和其他武装力量的抗日斗争。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江苏省委成立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组织发动群众,全力支援在前线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1933年5月,中国共产党与冯玉祥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合作,建立前线工作委员会和基层组织,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和组织工作,在张家口及周边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热潮。抗日同盟军先后克复康保、宝昌、沽源等地,并从日军手中夺取察北重镇多伦,进而乘胜收复察哈尔省全部失地。多伦大捷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对推动全国抗日运动的兴起和促进国共两党以后的合作抗日,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政治领导核心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解放战争,必须进行全民族的总动员,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投身到这场伟大斗争中,才能最终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获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完整和新生。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这一历史要求,自觉承担起建立和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任。
1935年8月起草并于10月发出的《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军队、各界同胞,不论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有任何敌对行动,都应当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而奋斗。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思想的初步形成。同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合作抗日,1936年9月,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指示,改变过去“抗日反蒋”的口号,确定“逼蒋抗日”的政策。中国共产党的这些改变,得到全国各界的肯定和响应。
为推动各种形式的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中国共产党首先与东北军、第十七路军实现西北联合抗日,同时努力争取与国民党当局和地方实力派的联合。到1936年12月西安事变之前,中国共产党已经与晋、绥、察、冀、滇、桂、川、新、甘、陕等地方实力派初步建立联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具规模。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出周恩来和叶剑英等人,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扭转国内时局,为全国团结抗战创造了条件。
1937年7月8日,七七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此后历经多轮谈判,蒋介石终于在9月23日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宣告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在中国共产党积极不懈努力和推动下,一个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的团结抗日、共御敌侮的局面得以形成并发展起来,成为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借助于自己领导的民众团体,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日各项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带动下,曾经被形容为一盘散沙的中国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出现了“前线将士,牺牲流血;各党各派,精诚团结;各界人民,协力救亡”的生动局面。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对抗战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根据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在科学分析抗日战争基本特点的同时,认识到蕴藏在民众之中的战争伟力是以弱胜强、克敌制胜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提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的人民战争思想,创造了一系列把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结合起来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敌后战场,实行军民一体、军政一体,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力量,人民军队与群众武装组织相结合,主力部队与地方部队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形成了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铸就了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正因为如此,中国抗日战争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随着抗战进程的发展,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敌后战场及其人民武装力量逐渐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和中坚力量。到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91万余人,民兵220万人,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已经成为全国抗战的重要堡垒。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打一场人民战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以及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游击战战略战术的实施,为全民族抗战指引了正确方向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全国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进行全国民众总动员,主张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7月,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指出,在坚决抗战的方针下,必须实行全国军队和人民的总动员以及革新政治等一整套办法。洛川会议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全面抗战路线,把实行全民族抗战与争取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把反对外敌入侵与推进社会进步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这些真知灼见,引领了全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共产党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1937年8月11日,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在国民政府军委会军政部谈话会上指出,全国抗战在战略上要实行持久防御。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1938年5月,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持久战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强调持久战的基础是广大民众。
中国共产党提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运动战”的方针。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通过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行动方针。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将游击战争提到战略高度作了全面阐述。实践证明,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是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人民军队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的最好作战形式,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提出实施的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独立自主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指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进而坚定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指引全民族抗战一步步持续走向胜利。
历史雄辩地证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中国人民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