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职工诵读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品读周恩来的学习观

来源: 时间:2025-03-26 10:15【字号:    

从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远志向,到保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终身学习追求,再到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优良学风,周恩来为我们树立了重视学习、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的光辉榜样。品读周恩来的学习观,能够为我们的学习和教育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立志高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的学习观体现在志存高远的理想、勤奋刻苦的精神、谦虚谨慎的品质、全面发展的追求和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求学时代他就把学习和救国的高远志向紧密联系在一起。1912年10月,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中谈到,教育与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国家所需之才,进而推动国家繁荣强盛。他深情地写道:“吾全校之诸同学乎!吾人何人,非即负将来国家责任之国民耶?此地何地,非即造就吾完全国民之学校耶?圣贤书籍,各种科学,何为为吾深究而悉讨?师之口讲指画,友之朝观夕摩,何为为吾相切而相劘?非即欲吾受完全教育,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耶?”此文作为现今留存的周恩来最早的文章之一,展现了他对于读书求学的深刻理解和崇高追求。

在求学时代,周恩来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远志向,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爱意,彰显了他通过学习来拯救国家、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高远的志向使得周恩来在学习上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追求卓越。他深知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积累,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因此无论是在求学还是工作阶段,都始终保持着一股韧劲和钻劲,对待知识如同海绵吸水般孜孜不倦,坚持“勤于其始,嬉于期终”。在学习过程中周恩来深知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和实践,因此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知识,并注重学用结合。

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周恩来强调“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学习态度,也是他对所有人的期望。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无论年龄多大、职位多高,都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改造自己。他即使公务缠身,也依然坚持学习和改造,如他所言,“我不知道的事情还很多,没有明白的道理也很多,所以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认识,这样才能够进步”。1943年3月18日,周恩来在重庆领导南方局工作时,结合自身革命经历,写下了著名的《我的修养要则》,其中提出了加紧学习、努力工作、向群众学习等要求,强调了不断学习、自我改造的重要性。这一天是周恩来农历45岁生日,他选择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庆祝,体现了他对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专门性人才,作为总理的周恩来,深知科学知识和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要性。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在报告中,周恩来对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阐述和正确估计。他指出,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是关系到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而“当前的根本问题,就是我们的知识分子的力量。无论在数量方面,业务水平方面,政治觉悟方面,都不足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急速发展的需要”。报告中还提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鼓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而奋斗。周恩来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知识分子,激发了他们献身科学、服务国家的热情。会后,全国迅速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这次会议对于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分子政策的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7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北京召开成立40周年纪念会,周恩来在会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讲话,旨在强调教育与学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表达了他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时代发展的深刻理解。这不仅是他对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期望,也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号召。周恩来鼓励所有人都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树立“学到老”的理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周恩来认为,自我改造是每个人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终身任务,改造是长期的、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思想,这不仅是个人修养,更关乎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只有不断改造自身,才能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好为人民服务。这不仅符合当时国家发展的需求,也为日后的社会教育理念奠定了基础。

学以致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革命的人生观”

周恩来非常关心知识分子的成长进步,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对确立知识分子的革命人生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963年7月,周恩来在给北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讲话中,阐释了学习的精髓,虽然演讲对象是大学生,但也适用于所有人。首先,要建立一个学习观点:人是学而知之,不是生而知之。要养成一个学习风气:向群众中学,向同事们学,向书本上学,从生产实践中学。周恩来强调,学习之基在于打下坚实基础,掌握核心技能,学好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数学和外国语。其次,哲学的学习至关重要。周恩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无论从事哪个专业,都应学习哲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武器,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他鼓励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日常分析问题的工具。再者,社会科学的学习同样重要。政治学习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同时,经济学让我们了解经济规律,这对于国家建设至关重要;历史学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传承民族优良传统。学习社会科学“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更好地把握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律,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自1958年11月郑州会议起,至1961年6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中央多次号召领导干部深入学习政治经济学。周恩来积极响应,于1960年2月在广东从化召集了一批领导干部,共同组建了一个读书小组,旨在系统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他全程积极参与了学习讨论,并在总结时着重讨论了学习方法,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待这本书应采取批判分析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周恩来反对教条主义,提倡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使政策更加符合实际。他认为教条主义过于僵化,会导致对理论的机械理解,忽视实践的变化与发展,对具体情况缺乏灵活调整与应对的能力,妨碍政策的有效实施。

周恩来提倡知识分子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服务人民和社会。周恩来一生都坚持着终身学习的理念,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和发展潮流。他强调学习是一生的事业,倡导“加紧学习”“向群众学习”“向书本学习”“在实际斗争中学习”,鼓励知识分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更好服务人民和社会。这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指明了正确的道路,促进了他们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知识、新技能快速出现,要不断加强学习来适应这种变化和挑战。同时,终身学习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它让我们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断追求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领导干部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周恩来的学习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不断自我完善,通过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以更好适应岗位需求和社会发展;不断自我革新,勇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敢于探索新方法、新路径,以创新的精神推动工作和思想的更新;不断自我提高,追求卓越,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